37、《道德经》逐章评注:二十八章

2023-09-01 08:54:27    来源:哔哩哔哩

知其雄,守其雌(1),为天下溪(2)。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3)。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4)。为天下式,常德不忒(5),复归于无极(6)。知其荣(7),守其辱,为天下谷(8)。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9)。朴散则为器(10),圣人用之,则为官长(11),故大制不割(12)。

【注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知其雄,守其雌:老子这一句话极为经典,也经常被人奉为圭臬,可惜的是在没有把握老子哲学体系的情况下,历来被人误解甚至错解了。之前一般解读,雄,比喻刚劲、躁进;雌,比喻柔静、谦卑。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柔雌的地位。“知雄守雌”,是老子的一种基本处世哲学,它要求人们在雄雌的矛盾关系中,一方面对于“雄”要有透彻的了解,另一方面自己却要处于“雌”的一方, “守雌”并非是对“雄”的退缩或回避,而是既能执持“雌”的一方,又能运用“雄”的一方,故“知雄守雌”可以说是掌握主动、保持自己的最好方式。其实这样解读恰恰就是因为没有把握老子的哲学体系而存在着严重的欠缺。这一章从全章看,应该清楚“知”、“守”的主语是“圣人”,“其”与下一句中的“天下”应该指的是天地万物,当然也包括人本身在内,而“雄”、“雌”本意并非是所谓的矛盾关系,而是一组比喻关系,指的是天地万物本身演变必然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呈现,这种呈现说到底其实也无关乎所谓的不同阶段,也无关乎所谓人的“知”、“守”,“知”、“守”无非是去契合事物的演变的节奏、节点而已。这与之前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中的“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意义一样。所以,这里“知其雄,守其雌”可以简化为“知(天下)守雌则雄”,之后出现相类似的句子,也可以简化为“知(天下)守黑则白”、“知(天下)守辱则荣”,然后推导出“知(天下)朴则守朴,朴散则为器”,其中阐述和揭示的无不是“常德”即客观事物必然发生的演变状况,而不仅仅是所谓的一种基本处世哲学。  

(2)溪(xī):一说同“蹊”,蹊径、捷径的意思;另外一说,“溪”,指“溪谷”,处下的意思,在此象征谦卑。

(3)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之前一般解读这一句,与老子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差可能太远了。这里把“复归于婴儿”理解为复归到婴儿的纯真质朴状态,就不够准确;应该指象婴儿那样纯真而不主观妄为。这句的关键更在于“常德”怎么理解。之前一般把“常德不离”解读为“永恒的德就不会流失”,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由于在整部《道德经》之中,这章里的“德”是第一次出现具体的概念涵义,而理解第一次出现之“德”就发生偏差,不用说理解“常德”就错得更离谱了,这样差不多就把理解后面大半部《道德经》都带歪了。

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老子对自己所持之“德”的概念和涵义加以了界定和说明。老子明确表明他所持之“德”是“上德”,而指人们一般所持之德为“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就是“上德”是绝不同于人们所持之德的,而“下德”是竭力抱持人们所持之德的;两者的区别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在应该无为之时,却)为之而有以为”,意思就是,上德是遵循道而不主观妄为,并且也无主观想法去作为,下德在遵循道而本应“无为”的时候却主观妄为了,其根源就是内心总有想法要去做点什么,否则就无以显示其内心之德了。在老子看来,正是因为持有“下德”之人在面对客观事物的时候,抱持有主观想法,在这种主观想法之下还想做点什么,所以这种人脱离客观事物只是迟早的事情,最后只会是好心办出了坏事。所以,老子的结论是所谓“上德”、“下德”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契合客观事物,如果抛开了客观事物这个基础来谈论“德”是没有意义的。通过这一章的界定,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老子之“上德”即是“客观之德”,后文再有出现一般就简称为“德”了。

那么接下来,这“德”或“客观之德”的具体概念和涵义是什么呢?我们看《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一章大致意思是“道”生发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并且以“德”为贵的。“道”之所以受到尊崇,“德”之所以受到珍重,那就是因为客观事物的产生必然是有着“道”的客观必然性,而“德”养育万物使之由“生”而“成”,从而客观事物必然有其具体的演变状况或演变过程,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德性”;另外,“德”在养育万物时不据为已有,成就它而不自恃有功,引导而不主宰,这是“德”最为玄妙客观之处,其实,这反映在人身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德行”或“有德之人”。所以,客观事物本身的演变状况或演变过程,准确地说就是老子之“德”的概念的涵义。

另外,历来的解读者在解释“上德”、“下德”的“上”、“下”两字意义时,解释为“上等”、“下等”也是不够准确的。从用语习惯沿革看,在老子生活的前后时期,如果解为“上等”、“下等”,一般还须带有“中等”,即所谓的上、中、下策之类;如果“上”、“下”两字前后对举运用,那么就基本没有“上等”、“下等”之意了, 例如孔子《论语.阳货第十七》中有一句千古名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论语》选读本,将这句话解读为: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这样解读就是因为把后起的“上等”、“下等”的意义硬套到这个语句上面,这样的解读问题很大。首先,孔子的整部《论语》没有把人用“上等”、“下等”分类的,这样解读,可以肯定是不合孔子之意的;其次,这样解读与《论语》同一章前面一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是说“人的天性状况是差不多的,但通过后天的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远了”,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人性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的。显然这样解读就使孔子所说的前后语句所表达的意思矛盾了。可能比较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只有崇尚智慧与抛弃愚昧是不可改变的。”这里“上”通解为“尚”,意思是崇尚、讲究、追求等,“下”则相反,意思是抛弃、远离、鄙视等。与此句类似的还有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中的一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中的“上”、“下”两字与前面《论语》句的“上”、“下”解释相同,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刑罚是不崇尚大夫的身份的,如果大夫犯了法也是要受到惩罚的;礼教是不抛弃庶民的,庶民也同样应该受到礼教的”。

通过分析和举例,那么“常德”应该怎样解释呢?“常”字与前面解读的诸多“常”字一样,可以解释为“客观”;“德”即是老子所持之“上德”或老子所崇尚之德,“常”与“德”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客观事物的客观演变状况或演变过程,“常德不离”就是遵循道而不主观妄为,顺应而不脱离客观事物的演变状况或演变过程。把“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反过来说,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把“常德”的客观性一面加以了强调,就本质而言“常德”、“玄德”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只是表述角度不同而已。在老子哲学体系之中,德是有客观事物这个基础的,从老子的论述逻辑关系看,人们本来是没有所谓的德的,只是人们依据了客观事物的演变状况或演变过程之后才拥有了人类之德,最后当然还有了“不离”、“不忒”及“乃足”这种关乎德的行为问题。 人们如果能够依据而不离这种“德”,达到象婴儿那样纯真而不主观妄为的状况,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的呢?

(4)式:同“栻”,古代占卜用的工具,这里也引申指方式方法。

(5)忒:差错。

(6)复归于无极:与“复归于婴儿”一样,不主观妄为,不因为极端而出现的差错。

(7)知其荣:以上六句(“守其黑-----知其荣”),不少人怀疑是后人窜入的,理由是除开这六句,其余句子的组合合乎逻辑,且与上一段相对应。

(8)谷:川谷。象征宽容谦卑,也指处下的意思。

(9)朴:纯朴、质朴、真朴,指天地万物的原来的状况。。

(10)朴散则为器:之前一般解读,真朴的“道”分散就形成万物。器,指现象世界具体的实物。其实这样解读把修辞顶针之中的两个“朴”字意思,生生撕裂了;而且,“散”解释为“分散”,就难以避免主观妄为的成份在内了。所以,这句的意思可能应该是,遵循客观事物本来的状况及特性,让其演变扩散而成为器物。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上一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更进一步的具体化。

(11)官长:一说指百官的首长,即君主;一说官为管理,长为领导的意思,今从后者。

(12)大制不割:之前一般解读,完善的政治制度是自然天成、不能随意割裂的。这是本章所包含的另一个意思。其实这样理解还是失之于偏颇。一方面,这里不仅仅指所谓的“政治制度”,也可以泛指万事万物,由于客观事物的演变必然性,还必然包涵着演变过程之间的连续性、渐变性,这也即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指的“天地之道浸”;另一方面,这其实是本章的概括,并没有所谓的“本章所包含的另一个意思”。所以,这句大致可以理解为:凡是完善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有其演变的必然性、连续性、渐变性的,都是不可人为割裂的,相应的,到了人这里应该做到适合客观事物演变的节奏、节点。

点评:

这一章是延续前面一章“是谓袭明”之意,是对“是谓袭明”在万事万物上的更进一步演变发展的具体展开。所谓“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等等,不过是客观事物演变必然性的阶段呈现,这即是所谓事物的“常德”,遵循了其演变必然性就是所谓的“常德不离”、 “常德不忒”、“常德乃足”,在圣人身上就表现为“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下谷”以及“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老子阐述至此,还仍然是在延续前面一章“是谓袭明”之意,同时也在为本章将要阐述的重点作了铺垫。

于是,“复归于朴”这句就是承上,“朴散则为器”则是启下,是本章的重点。承上的“复归于朴”就是把握了客观事物本身演变的必然性,只不过是仍然归结到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状况而已,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袭明”。启下的“朴散则为器”,则是在明了和把握客观事物之后,客观事物还有更进一步的演变发展,老子在这里揭示了“朴”与“器”之间存在着“散”即演变扩散的连续性、渐变性关系。“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王弼注解这一句说“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以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比较合符老子的思维体系。最后一句“故大制不割”是这一章的结论,意思是完善之器无不与客观事物存在着不可人为割裂的关系,是对客观事物更进一步演变发展而成为“器”的本质总结。

这一章,尤其要引起重视的还有在整部《道德经》之中,第一次出现了对“德”的概念的阐述,甚至出现的不仅仅是“德”而是“常德”。所以把“德”、“常德”的概念和含义解释清楚,就很有必要了。

鉴于这一章历来的解读者与我在这里的注解、点评相比,不同之处实在太多,仍然需要打破一下惯例,把之前一般解读的白话译文附上,便于读者对比阅读。这样做仍然意在说明:其一、之前一般的解读可能实在没有把握和理解老子的哲学体系,所以即使翻译了,也大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其二、《道德经》实在是一本不适合一句文言原文用一句现代白话文来进行翻译的经典著作。

白话译文:深知什么是强雄,却安于柔雌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溪涧。甘作天下的溪涧,水恒的“ 德”就不会离失,而回复到婴儿似的单纯质朴状态。深知什么是光彩,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作预测天下的工具。甘作预测天下的工具,永恒的“德”就不会有过错,而回复到最后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的地位,甘作夫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得以充足,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真朴的“道”分散形成万物,有“道”的“圣人”沿用真朴,则成为百官的首长。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自然天成、不能割裂的。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